本帖最后由 茶茶 于 2015-7-22 15:30 编辑
最近几年以来,SSD慢慢从一个新兴的硬件产品逐渐转向成熟,成为装机的常客。产品的价格也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下降。不过由于现在SSD价格战的厮杀非常剧烈,真正的好产品越来越少。所以今天就带来目前民用级SSD中可以算是最强的INTEL 750 400GB PCI-E版的评测。

产品包装与附件:
750采用INTEL标志性的蓝色纸盒包装。

包装背面印有产品参数和标称性能

产品内包装是透明塑料壳,壳稍稍有一些空隙,来提供缓冲。

产品附件比较简单,说明书+驱动光盘+半高挡板。比较重要一点就是750是需要额外安装驱动的,不安装驱动时只能运行在兼容模式下。
INTEL官网驱动下载链接:https://downloadcenter.intel.com ... ly-for-PCIe-Drivers

产品整体外观:
接下来看一下产品的整体外观,750的外观更近似于显卡,长度也比较长。

SSD背面带有背板,应该是民用级PCI-E SSD中第一张有背板的产品,入股背面能有一个骷髅头就更好了。

接下来上一组产品的四视图。




SSD前部可以看到一个INTEL LOGO。

SSD尾部则印有SSD的型号。

产品细节图赏:
750的功耗是比较大的,所以配了比较大型的散热片,散热片是挤铝工艺,其实散热面积不算很大。

主控的位置可以看到会有额外的散热片加强散热。

SSD的挡板没有输出接口,但是做了蜂窝状的散热孔。

产品拆解图赏:
接下来对SSD进行拆解,SSD的背板比较容易拆卸,没有太大的难度。

SSD的散热片就没什么办法拆解,颗粒上的胶水粘的非常牢,电吹风吹了很久还是不行。为了避免拆散热片送显存,所以就不继续折腾了。

从SSD插槽的布线就可以看到,这颗SSD是用足PCI-E X4的带宽,一定要插在X4或者更高速的插槽上才能保证性能。

SSD主控在正面,没办法展示,从背面可以发现,这颗SSD的主控体积不小,是个大家伙。从媒体拆解的情况,可以知道采用的是CH29AE41AB0主控,与企业级的DC P3700系列是完全一样的。18通道的SSD主控相比主流的8通道或4通道主控要彪悍很多。

闪存颗粒来自INTEL自己封装的20nm MLC,单颗容量16GB或8GB不等。

SSD的缓存采用镁光的DDR3颗粒,背面2颗,正面3颗。每颗容量256MB,合计1280MB。

SSD靠近挡板的地方有四颗LED指示灯,可以知道SSD基本的运行状态。

SSD尾部可以看到两颗大容量电容,主要用于提供断电保护功能。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个SSD的散热片底座厚实的感人。

由于这款SSD采用的是PCI-E X4插槽,所以基本就只能安装在显卡插槽上。(现在主板X4以上带宽的插槽基本都采用显卡插槽的样式)

SSD的四个指示灯在正常工作中只会亮两个,绿色的灯是指主板已经正常识别,黄色的灯是指SSD正在读写数据中。

产品性能测试说明:
测试平台采用的是Z97+4770K,因为目前NVM SSD只有Z97和X99主板可以完整支持。B85我试过,在WINDDOWS下可以认到SSD,但是在BIOS中不能认到SSD,750的系统也是不能引导的。主板UEFI引导已经做了一定程度的改动,如果要购买这个SSD必须注意自己的平台是否支持。

系统中的硬件信息截图如下。

测试平台如下。


文章内容顺序:
由于测试的项目非常多,为了避免“太长不看”,所以文章的顺序会有调整。首先列出测试的对比结果和分析,然后列出跑分汇总数据表格,最后才会放上测试的实际截图。
测试项目介绍:
测试的软件如下图表格中的“测试项目”。750自己的测试对比是在PCI-E 3.0和PCI-E 2.0插槽上测试,分别测试安装与不安装驱动下的对比。

横向对比分别选取SATA SSD、他牌PCI-E SSD与750进行对比。由于我之前的测试测试项目上会有一定的出入,所以对比上不能保证每一项都有数据,我会按照之前的测试尽量进行对比。

由于这颗750在我到时候前已经有使用过,所以无法测试出厂状态的性能。所以只会针对稳定状态产品性能和TRIM & GC的测试。
产品性能对比分析:
产品性能简述:
750的实际性能如何大家肯定是最关心的,所以这里先放一张TxBENCH的性能测试。反正就是很夸张就是了。结合所有的测试结果,750更擅长于大量数据的读写工作,但是过于零散的小文件(1队列深度的4K测试)表现就不算很好。所以其实在很多跑分软件上750这点会比较吃亏,导致评分偏低,不过INTEL似乎并没有过多考虑跑分优化。(我可以说是不屑于吗?)

INTEL 750不同设置下对比:
PCI-E插槽类型(PCI-E 2.0/PCI-E 3.0)对750的性能影响约为30%左右。
是否安装驱动对性能的影响也在30%左右。
由于目前的平台CPU内部都是PCI-E 3.0的通道,芯片组都是PCI-E 2.0的通道。所以芯片组总线对性能的影响暂时没有办法测试(线路更长,会增加SSD延迟),这个需要等待下一代的平台。

从HD TUNE的测试截图可以看到,没有安装驱动时SSD的性能曲线波动非常夸张,安装驱动后就明显平滑的多。




所以强烈建议将750插在PCI-E 3.0的插槽上,并正确安装驱动。不过这意味着在Z97或H97平台上就需要支持SLI的主板(只有这些主板支持8+8),显卡会运行在PCI-E X8(不过影响不会很大)。
产品性能横向对比:
前文简单总结了750的自身性能,那与常见的其他SSD产品相比到底有多少的性能差异肯定是大家很关心问题。这里就进行了横向对比。
SATA SSD选取建兴的LCH-512VS,算是SATA SSD中性能比较接近中间线的产品。PCI-E SSD则选取之前测试的浦科特M6E,发布之初时性能也是相当惊人。
由于我测试的M6E是小容量版本,所以在测试中还是会有些吃亏,尤其是写入部分。
从对比结果可以看到,750的综合性能相比SATA SSD提高了80%,相比其他PCI-E SSD性能提高了40%-50%。提升幅度相当夸张。

产品TRIM & GC测试:
接下来简单对比一下750的TRIM & GC性能。首先通过HD TUNE进行一小时的连续写入,让SSD尽量塞满垃圾数据。

完成写入后SSD的性能出现了一定的下降。读取性能从约1700MB下降到1100MB,写入性能从约950MB下降到约550MB。虽然出现了相当幅度的下降,但是相比我之前测试过的民用SSD,这个下降幅度已经相当小了。


系统待机一小时后再次测试。读取性能基本保持一致,写入性能有一定的提升从568MB提升到693MB。


重新分区后SSD就立即恢复到稳定状态的性能。


不同尺寸文件测试对比:
通过anvils storage utilities来对比下,测试文件大小为1GB和32GB下的性能差异。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在正常安装驱动后,无论是PCI-E 2.0还是PCI-E 3.0下性能都基本保持一致,这体现了750大文件传输强的特性。

不同压缩数据测试:
其实大部分中低端的SSD并不能达到比较高的性能,所以各家的主控提供的各自的“优化”方案。比较具有代表性也是比较早出现的就是SF主控上的压缩算法,SF主控通过将读写的数据进行压缩来达成更高的纸面性能。其实SF这个方案是比较好的(相比于SLC缓存等设计),不仅可以提升性能,还能减少SSD的写入量提高寿命。但是同样会造成读写性能波动较大,处理不可压缩数据性能较差的现象。通过在anvils storage utilities中设置不同的数据可压缩比就可以比较直观的对比SSD是否采用了压缩算法。
从测试结果来看750对数据的可压缩性完全不感冒,无论数据是否可压缩,性能都保持一致。

简单总结:
关于产品的性能:
INTEL 750的性能是毋庸置疑的强大,是目前民用级产品中堪称最强的产品。由于是直接移植企业级的方案,同时也保留断电保护等特性,相信稳定性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关于产品的兼容性:
INTEL 750比较纠结的就是需要主板BIOS较好的支持,暂时只有X99\Z97\H97可以完全支持,这点需要特别注意。
关于产品的做工:
INTEL 750的整体做工还是相当令人满意的,没有明显的槽点,硬朗简洁金属感强的外观个人也比较喜欢。
INTEL 750整体来说是INTEL在SSD市场上堪称大招的产品,产品本身并没有太多可挑剔的地方。只是有一点必须正视,虽然性能极其彪悍,但已经脱离的一般民用级的使用需求。所以对于一般的游戏主机采用750我还是持一定的保留意见,个人认为750更适合对磁盘使用压力更大的专业级用户。一般的用户购买535、520这些即可,反正INTEL的质保有口皆碑,选择比较廉价的型号更具性价比。
最后是惯例的图赏时间:






谢谢欣赏
以下为本文的附录:
产品性能测试数据统计:







产品性能对比数据:







PCI-E 2.0无驱动测试:

















PCI-E 3.0无驱动测试:

















PCI-E 2.0安装驱动测试:

















PCI-E 3.0安装驱动测试:

















全文完
这篇评测其实很长,所以最后放一个隐藏彩蛋给大家。其实大家都比较关心INTEL 750在芯片组同样采用PCI-E 3.0时会是怎样的表现,所以这边我就利用手边的能拿到的硬件简单测试一下。由于现在拿到的平台还比较早期,所以测试成绩与正式版可能会有出入。
首先是芯片组PCI-E 3.0通道的测试截图:
然后是显卡插槽的测试截图:
我用一块PCI-E SSD作为对比,影驰的铠甲战将采用的是之前PCI-E SSD比较主流的MAVELL主控方案。上图为芯片组通道插槽的性能,下图为CPU通道插槽的性能。
从测试结果可以明显的看出,750走芯片组通道和走CPU通道的性能仍有略有差距,但是与MAVELL的方案性能差距相比,这个差距要小非常多。
所以在这一代Z97平台上,750插在芯片组提供的PCI-E插槽上会严重影响性能(PCI-E 2.0+芯片组的延迟)。但是在下一代的平台上,750插在芯片组提供的PCI-E插槽上对性能的影响已经比较小了,这对于需要装双显卡的用户很有价值。
INTEL 750的评测到此就告一段落,至于彩蛋中的平台由于种种限制,所以不能说太细。我们NDA解禁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