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zhujiang lacmei 发表于 2017-2-28 08:50 福伦达35 1.4vm咋样 我没用过。我印象里全开画质很一般 比较软 不过好在价格也不贵 体积也比较小 而且在数码相机上表现也没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买一个玩玩的话也不错
黑暗匕首 rhzhujiang 发表于 2017-2-19 09:26 但是我本人不太推荐像我这样转接 索尼原生的fe的两支35mm同样非常优秀 带自动对焦而且边缘画质也不会出现 ... 玩摄像的话索尼的镜头超级蛋疼,电子对焦环没有一点手感。。
rhzhujiang 某狼 发表于 2017-2-18 23:33 好棒 说起来这个头贵么。。 但是我本人不太推荐像我这样转接 索尼原生的fe的两支35mm同样非常优秀 带自动对焦而且边缘画质也不会出现问题。即使我这样闲的蛋疼的我也推荐去转接一些为数码优化过的几支镜头 比如蔡司的几支反望远结构的以及徕卡所有现行的asph镜头
rhzhujiang 本帖最后由 rhzhujiang 于 2017-2-18 17:42 编辑 咱的转接zm镜头第二弹,这次轮到所谓的最经典人文焦段--35mm。蔡司的zm系列中35mm一共有3支35mm,一支采用反望远设计的35mm f1.4,一支小巧的同样采用biogon结构的35mm f2.8,以及今天的主角Carl Ziess Biogon 35mm f2.0。 外观 手感还可以的塑料的镜头盖。。。但是并没有信仰的蔡司小蓝标 镜头口径为43mm,这个尺寸的滤镜会比较难买。。我在tb上找了很久也没找到对应口径的uv或保护镜,最后还是上了美亚淘到两块 zm一向的外观设计。另外提一句,蔡司zm系列的镜头大部分都是不带遮光罩的,单买这么一个遮光罩需要100多刀,非常坑爹 非常突出的镜头后组,广角旁轴镜头的一大特点,这类对称设计的旁轴镜头在没有计算机辅助镜头设计计算的年代里,为了最大程度的抵消镜头前组带来的一系列相差色散,他们的后组镜片大多都会采用超大弧度的镜片,并且会尽可能的采用和前组对称的设计。这也就导致了深入相机机身内部的后组镜片。 突出的镜头后组,在胶片时代盛行的对称结构却在数码时代不受待见,原因一会解释。 在数码相机上的使用注意事项 前面提到了,在胶片时代,设计镜头时缺少计算机的辅助计算,所以这类对称的设计非常常见。但是在进入数码时代后这类小巧的广角镜头就几乎销声觅迹了,一方面是因为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发展,反望远结构的设计变得越来越成熟,大量特殊镜片的出现也使得这类镜头的画质表现越来越好。另一方面就源自对称结构本身特性在数码机身上所带来的问题。 上面两组示意图可以直观的看到靠近成像面的后组会使得入射光线角度增大,这使得cmos无法充分利用这部分大角度入射的边缘光线,画面的边缘就会出现一系列画质裂化的问题 光圈全开时边缘光线在穿过cmos前的滤镜(低通滤镜、红外滤镜)被二次折射所导致的边缘画面模糊,边角几乎不可用。收光圈后边缘会改善很多 但是依然不能算太好。不过边缘画质崩溃的问题在更换了更薄的传感器玻璃后会得到一定解决。 样片 样片还是一样,有这支35mm拍的,也有50mm的,有a7的也有m43的。 A7+Biogon 35mm f2.0(顺带一提这支镜头的畸变非常小,只有不到0.1%的桶型畸变) A7+Biogon 35mm f2.0 A7+Biogon 35mm f2.0 A7+Biogon 35mm f2.0 A7+Biogon 35mm f2.0 A7+Plannar 50mm f2.0 A7+Biogon 35mm f2.0 GX7+42.5mm f1.7 A7+Plannar 50mm f2.0 A7+Plannar 50mm f2.0 A7+Plannar 50mm f2.0 A7+Plannar 50mm f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