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MD 闪龙64 2800+ 1.6GHz,单核单线程,超频至2.24G日常使用。
▲2006年,因为原来的电脑玩WOW太卡,当时什么都不懂的我让哥哥的朋友给我写了一张配置单,然后带着配置单去到电脑城,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颗CPU,从此进入了AMD的坑
▲不过在2006年,也就是11年前,正是AMD力压intel的年代,K8架构打得当时的大火炉奔腾满地找牙。不过这年也是AMD生涯中的交叉点,由于后来的K10架构问题,以及圆晶厂工艺问题,落后了intel很多,之后的日子就开始没落了,变成了大家熟知的农企,天天被intel压着抬不起头

▲AMD 速龙64 X2 5200+ 2.8GHz ,双核双线程,超频至3GHz日常使用。
▲2009年,使用了3年的单核2800+已经不能满足日常的需要了,在2007年升级了vista系统之后性能更是捉襟见肘,并且WOW随着版本升级需求的配置也越来越高,是时候换新的CPU了
▲因为一开始进了AMD的坑,对AMD比较有好感,并且当时学生党也没什么钱,就买了个便宜的AMD双核CPU。那时对硬件也依然算是小白,觉得性能也不错,就这样用着了。

▲原名AMD 速龙 X2 5000,双核双线程,2.2GHz。
▲开核后为AMD 翼龙 FX-5000,四核四线程,2.2GHz,超频至3.5GHz日常使用
▲2009年,在使用了5200+几个月之后,因为进入卡吧的原因,渐渐对5200+的性能不满(退吧战十年)
当时,正好AMD出了一块被后人奉为传奇的CPU,45nm的速龙5000。跟旧的65nm速龙5000+不一样的是,它可以开核成四核心的FX-5000,从400多的价格一下子变成能拼1000多的AMD顶级四核翼龙955的神奇CPU。当时开核成风,关于FX5000的赞扬和阴谋论充斥着卡吧,很多人认为这种开核CPU必定用不了多久就会坏或者缩肛。然而事实证明,8年过去了,这块CPU依然以开核+超频的状态在我的三奶机上好好的工作着。

▲原名AMD速龙 X2 640T,四核四线程,3GHz
▲开核后为AMD 翼龙2 X6 1405T,六核六线程,3GHz,超频至3.75GHz日常使用
▲2011年,intel发布了经典的Sadny Bridge架构CPU,i7 2600k的超频能力吊打牙膏厂现在的硅脂U。而AMD也准备发布推土机架构的新CPU。在这样的背景下,FX5000已经不能再战了。本着省钱的宗旨,买了AMD新一代的开核明星--640T
600多的价格开核超频之后战1000多的AMD六核或者I5毫无压力,还不用换主板,当时的性价比之选。

▲AMD FX-8350 ,4模块8核心 ,4GHz,超频至4.4GHz日常使用
▲2013年1月,我购买了AMD最新打桩机架构的CPU。
购买这款CPU一个是基于情怀,第二是当时沉迷视频压制以及视频制作,在比i5-3570K便宜的情况下专业性能更高,并且因为核心多,预料到以后多核优化的应用会越来越多,所以再次支持了一次AMD。
直到现在,4年过去了,我依然还在使用着FX8350,用着它来制作海报,剪辑4K视频。而它,直到现在,也依然是AMD的旗舰CPU----因为AMD已经5年没有发布新的CPU了。
从买AMD第一个CPU开始,2006-2017,11年,也算是见证了AMD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
现在,在AMD新一代CPU,RYZEN的发布前夕,希望农企能真正翻身,王者归来,也可以好好治一治牙膏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