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事馆案例分析
案例一、
1.案例背景:
2009年10月生杨某某,女,2008年6月高中毕业,属于往届高中毕业生,黑龙江省富锦市人。经费支付人是其母亲,黄某某,任富锦市某某铜字牌厂副厂长。
2.调查过程
在这里首先要说明一点,该学生的母亲黄某某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沟通,一拿起电话就紧张的说不出话来,虽然我们的顾问老师三番两次的对齐进行模拟培训,可是她可能没有自信,是学生本人杨某某替她的母亲黄某某接的电话,但是这个情况我们的古文老湿事先并不知情,是在接完电话后,学生告诉我们才得知的。
问:黄某某在吗? 答:我就是(学生本人代接)
问:你的出生年月日?答:某某年某月某日(与材料一致)
问:你何时参加的作?答:某某年某月某日(与材料一致)
问:你们厂长是谁?答:某某某(与材料一致)
问:你是黄某某吗?答:我足(这时领事的调查人员已经开始有些怀疑了)
问:那好了。
紧接着,领事馆的调查人员马上给学生本人打手机,学生本人又接了电话。
阀:你是杨某某吗?答:我就是。
问:怎么这么像(调查人员自言自语)?你刚才接电话了吗?答:没有啊。
然后用日语又问了几个问题,包括学生的姓名、出牛年月和申报的日语学校等
问:那我是和你说吧,把你母亲单位的营业执照传真过来吧。
3.最终结果:在领事馆保留1个月后,拒签。
4.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拒签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本人替家长接电话,这种情况一定尽量避免,尤其足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即使再会变声,大人和小孩的声音,调查人员也能分得清,况且领事馆的电话调查都是录音的,它如果怀疑你,会把录音调出来再三比较的,所以存在侥幸心理肯定是行不通的。二是即使学生本人已经替家长接完电话后,那再给学生本人打手机,学生本人就一定不要接电话了,你不接没有问题,一旦你接起电话,就很容易被听出来。遇到这种情况,如果领事馆一定要找学生本人接电话,那不得已,就得马上再找别人替学生接电话,前提是要把学生和经费支付人的所有情况都要和替接电话的人交代清楚。
案例二、
1.案例背景
2007年10月生金某,女,2005年6月本科毕业,属于往届本科毕业牛,黑龙江省宁安市人。经费支付人是其母亲,金某某,任哈尔滨市某某经贸有限公司的贸易部经理。
2、调查过程
问:金某某在吗? 答:我就是
问:你们公司地址在哪?答:哈尔滨市香坊区某某号(与材料一致)
问:你何时参加的工作?答:某某年某月某日(与材料…致)
l'[1:你们总经理是谁?会计是谁?答:某某某(与材料….致)
问:你在公司担任什么职努?答:贸易部经理
问:你们公司有外贸业务吗?答:有
问:那和哪些国家有业务往来?答:俄岁I斯、日本(非常不加思索地说了出来)
问:和日本的哪个公司,你能说出一两个来吗?答:想了半天,也没说出来。
问:那就这样吧。
3、 最终结果:在领事馆保留1个月后,拒签。
4、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拒签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要熟悉单位的业务情况,经营范围,最好按照实际情况来说,如果确实不了解单位的业务,那一定做好准备,比如上述案例中,家长的单位是一家经贸有限公司,完全可以没有外贸业务,业务就可以局限到本省或者东北地区,尽量不要夸大其辞,弄得太大,反而白己不熟悉,倒闹出笑话来,其次类似这样的贸易公司的经营范围最好也是越单一越好,比如就是经营服装,或者经营鞋,或者是建材等等,不要以为种类越多越好,然后再根据经营范围准备些与之日关的一些材料,比如这家公司经营服装、鞋帽,那就应该知道,从哪进的货,主要销往何处,货品的大概价位等等一些相关的内容。再次就是对于支付人本人工作范围、工作只能也要十分清楚,上述案例中支付人担任的职务足贸易部经理,那贸易部精力应该负责哪些业务,在接到领馆电话前就要做到心里有数。归根结底,就是要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
案例三
1.案例背景
2009年10月生,牛同学,女,应届本科毕业,英语专业,经费支付人是父亲,
任电脑公司销售丰箭
2、调查过程
学生和家长担心单位接不好电话,特意重新安装了一部电话,由学生和家长负责
接听,当时沈阳领事馆来电话的时候,先由学生以公司员工的身份接听:
“您好!某某电脑公司”
问:电脑公司吧?请找一下你们经理
答:请稍等。(王经理电话)
学生父亲就以经理身份接电话,领事馆询问了单位的地址电话,经营范围等,回
答的都不错
l':牛某某在什么部门?任什么职务?
答:销售部,是销售主管
问:销售部有多少人?
答:4个人
问:4个人都叫什么名字?
答:张某某,王某某,李某某,郭某某
问:让牛某某接一下电话
(这时学生的父亲又以自己真实的身份接电话,回答的也可以)
问:你们部门的4个人都叫什么名字?
答:有~~~~~~~(学生的父亲有些迟疑,没等接着说就听领事馆说“那好,就这
样吧!”就立刻挂断电话)
3、 最终结果
学生的签证在领事馆保留了一个多月,最终还是拒签了。
4、案例分析
我们通过学生的描述分析拒签的理由有两种可能:
a.她父亲一个人按照两个人的身份短时间内接听电话,声音可能已经被分辨出来了
b.没有准确的回答出4个人的名字,领事馆怀疑接电话的不是她父亲本人因此拒签
5、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
a..当领事馆找经理时,可以说经理不在,开会去了或者出去办事了,有什么事情
可以转达或留下电话待经理回来后给他回电话,或下午您再打电话过来
b.不应该一个人按照2个人的身份接听电话,即使声音改变了,也容易被听出来
c.领导与家长回答问题一定要一致,最好把要回答的问题写出来一人一份。
案例四
1.案例背景
2007年4月生,张某某,女,应届高中毕业生,经费支付人是母亲,任橡胶厂副
厂长
2.调查过程
学生的母亲实际上不是这个厂的副厂长,只是挂个名,因此接电话时很紧张
问:你是某某吗?
答:是,你是哪里?
问:我是领事馆,你的女儿是办理日本留学吧?她叫什么?哪年出生的?什么学
历?
答:是的,叫张某某,1988年5月3日出生的,是高中毕业
问:你在单位任什么职务?
答:副厂长
问:你们单位有几部电话?号码分别是多少?
答:2部,财务部还有一部电话,号码是0451-**********
问:那好吧
(领事馆就把电话挂断了,之后又往财务部打电话)
问:你是某某某单位吗?
答:是
问:你是什么部门?仟什么职务?
答:我是收发室,看门的
问:那好吧!
(挂断电话)
3.最终结果
该学生被保留了一个多月,还是拒签了
4.案例分析
我们分析了拒签的理由,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母亲和接电话的同事没有沟通好,导致两个人的回答完全不同,如果学生的母亲放下领事馆电话之后马上给她提供的另一部电话打个电话,把她刚刚和领事馆的谈话内容告诉接电话的人,那样接电话的人就会回答是财务部而不是收发室了,也就不会出现回答不一致导致拒签的情况了。
案例五
1.案例背景
2006年10月期,崔同学,女,黑龙江省人, 经费支付人是其父亲。
2.调查过程
该同学的查证材料递交沈阳使馆后,学生家长在单位认真守了2周电话,一直没有接到电话调查。就在要下结果的当天,学生家长以为使馆已经结束了调查,学生的签证肯定是获得批准了,就离开了。离开时,也未交代同事如何接听电话。结果当天使馆即对其父亲工作单位进行了电话调查。其同事接听的电话,由于没有任何准备,回答的错误百出。
3.最终结果:拒签。
4.案例分析
沈阳使馆一般的审查时问为2周,但也并非绝对的,有时会延长审查时间。所以家长在材料递交后,就要一直守电话,时刻准备接受使馆的电话调查,一直要坚持到学生的负责老师通知亨已经获签后,才可以不守电话了。千万不要自己判断签证应该下来了,就放弃对调查电话的接听。
案例六
1.案例背景
2007 年4月期,张同学,男,家里有老人,孩子,其家长为了方便接听电话调查,将电话安置在了家里。
2.调查过程
使馆打电话调查时,恰好老人在电话旁,就直接接听了电话。
问:这是某某厂吗? 老人答:啊?什么?你找谁?
问:我找某某厂长,他在吗? 老人答:不知道。(这时又出现了小孩了的叫声)
问:那好了。(调查人员直接挂断了电话)
3.最终结果:拒签
4.案例分析
由于电话调查时是老人接的电话,问什么都不知道,而且电话里又出现了小孩子的声音,使馆怀疑根本不是单位电话,而是个人住宅电话,直接导致了拒签。所以,如果家里有老人和小孩子,就尽量不要把调查电话安置在家里。或者安排好避免老人和小孩子接电话。
案例七
1.案例背景
2007年4月期,周同学,男,母亲是经费支付人,职业体现的是医生。
2.调查过程
问:你是19j个科的医生? 答:我是儿科医生。
问:那如果6个月的小孩子感冒了,你给他开什么药? 答:……(说不上来)
3.最终结果:拒签
4.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中,可能调查人员也不是很清楚小孩子感冒到底是吃什么药。所以家长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回答,小孩子的药量酌情减量即可。使馆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回答。要充分了解自己工作的内容,提前做好准备。
案例八
1.案例背景
2008年4月期,李同学,男,经费支付人是其父亲,但是由于父亲不方便接听电话,即找叔叔代替父亲守调查电话。
2.调查过程
使馆先是给家长单位打电话
问:我找李某某 答:我就是
问:你爱人的生日是哪天? 答:哦,我不记得了。
问:你是李某某本人吗? 答:我是。
问:那你爱人是属什么的? 答:这个我还真不知道。
问:你昨天晚上是在家住的吗? 答:是啊。
问:那你家今天甲上吃的是什么? 答:哦,早上我家屹的粥和馒头。
随即使馆拨通了学生本人的电话,也问到了吃什么早餐
问:你早上吃的什么? 答:面包、牛奶
问:你家早餐还有啥? 答:没了。
3.最终结果:拒签。
4.案例分析
1.代替别人接电话时,不仅要了解经费支付人及其单位的情况,还要了解其配偶和学生的基本情况。2.接听完调查电话时,不要慌乱,要尽量记住使馆都问哪些问题了,自己是如何回答的,放下电话后,要立即给学生和其配偶打电话,告知其调查内容。以防使馆分别打电话,回答的互相矛盾。
案例九
1.案例背景
2009年4月期,董同学,女,经赞支付人是母亲,职业是业务部经理。
2.调查过程
问:你们公司都经营什么业务啊? 答:我们公司主要经营火车配件、钢管、螺丝什么的。问:那你们经营的螺丝钉都有什么规格尺寸的。
学生家长不知道都有什么规格的,只能回答:哦,这个具体的业务都是业务员在做,我不是很熟悉。
3.最终结果:拒签
4.案例分析
作为业务部的经理应该对自己负责的内容非常熟悉,连摹木的业务内容都回答不出,使馆怀疑学生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因此拒签。所以,经费支付人要对自己公司所经营的业务,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内容特别熟悉,做好兖分的准备。
案例十
1.案例背景
曲同学,职高往届毕业生,黑龙江省五常市人,毕业后工作一年,虽然学习了一年日语,但是日语仍没有取得初级证书,父母亲双担保,单位是“***轮胎商店”,使馆对其担保单位和担保人分别进行了电话调查,最终因为回答问题不一致而拒签。
2.调查过程
来电:你好,我想找一下曲某某。
答:对不起,他不在。
问:那您是做什么工作的?
答:我是我们单位的会计。(如果不是真正的会计,不要轻易说是任这个职务的,因为会计会详细的了解单位的财务状况及员工的收入情况)
问:你们单位哪天开支?
答:十号开支。
问:以什么形式放发的工资?
答:现金。
问:你们单位的曲某某去哪里了?
答:开会去了。我告诉您他的手机号,你直接和他联系吧。
大使馆人员说:噢,那好吧。再见。.
大使馆人员立即拔打了担保人曲某某的电话
问:你在哪里?
答:我在参加一个同学的生日宴会。
问:你们单位哪天开支?
答:一号
问:以什么形式放发的工资?
答:单位把工资打到我的工资卡里。
问:你女儿去日本的哪所语言学校学习?
答:哎呀,真对不起,我太紧张,我把学校名字忘了,就在嘴边,四个英文字母的,什么YM什么A日本语学校,在大阪。
3.最终结果:没有获得签证
4.案例分析:家长一定高度重视留学过程中的电话调查,不要把留学只当做是孩子和介公司的事情,家长只拿钱就行了,更不要把担当顾问的话当做耳旁风,听听了之,一定要积极配合,如果孩子自身条件不是很好,就更要高度重视,提前安排,否则劳民伤财,功亏一篑,改变孩子后半生的发展前途,到时候就悔之晚矣了。
5.引以为鉴:我们公司在学生材料进大使馆前都会进行专业的指导会,一再强调无沦是单位还足担保人先接到调查电话的一方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另一方,及时把调查的相关问题告知对方,让对方有个应对的时问,做好准备继续接受调查。但是这个同事接完电话后就把这个事情给忘了,过了五分钟想起来了,实际大使馆往单位打完调查电话后,立即拔通了担保人曲某某的手机电话。
案例十一
1.案例背景
尹同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应届毕业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日语F级,父亲为担保人,单位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担任项经理职务,民族为朝鲜族。大使馆对其担保单位进行了电话调查,因为回答学生大学学习时间时有一些小出入,签汪被保留了二周时间。最终获得批准。
2.调查过程
(1)来电:你好,我想找一下尹某某。
答:您好,我就是。
(2):你们公司的名称,地址,电话 (都回答小确)
(3):你们公司主要经营的业务?你具体负责的业务内容?你的收入?(都回答正确)
(4):公司法人,财务名字,有多少员工,多少科室,每个科室的负责人是谁,每个科室的电话(都回答止确)
(5)、孩予的生日,年龄(都回答正确)
(6)、孩子的学习履历,哪年上的高中,哪年上的大学,大学读了几年?
答:(其它问题都回答正确,但是担保人回答人学读了四年,忘说预科这一年了。)
大使馆调查人员又重复问了一遍:大学读几年?回答:人学四年。
对方就结束了问话。
3.最终结果:保留二周后,最终获得签证。
4.案例分析:留学生在学习履历中有有特殊的情况,如小学入学年龄、休学、高中补习或者大学有预科的学生,家长和学生一定要引起注意,朝鲜族的学生也要引起注意。
案例十二
1.案例背景 刘同学的父母都是某塑料厂的职员,下午接到领事馆的调查电话,当时副经理喝多了正在单位睡觉,一位职员接的电话,领事馆直接找副经理接电话,副经理还没有醒酒,
2.调查过程:当时通话记录如下:(领事馆:以下简称领,副经理:以下简称副)
领:公司名称是什么?
副:某天然气场(因为副经理本人还是某天然气厂的副代理)
领:不是某塑料厂吗?
副:对,我木人还是某天然气厂的副代理,这两个单位都是这一个电话
领:你们单位都有什么部门?
剐:很多部门
领:具体的呢?
副:车问,办公室,总务处
领:贺某某(学生刘某的母亲)在你们单位工作吗?
副:是的
领:她担任什么职务?
副:职员(应该回答具体职务:出纳员)
领:具体负责什么?
副:我一时想不起来了
领馆断了电话。
3.案例分析:
a.喝多了就不应该再接电话的,应该找一个人代替,或者说副经理出去办事了
b回答问题一定要具体,单位部门,和担保人的职务不能说错
c.-定要熟悉材料,做好充分的准备
案例十三
1.案例背景:张同学父亲在河堤管理局工作,属于公务员,也接到了调查电话,当时只
有他父亲一个人在单位,接电话时比较紧张,
2.调查过程:当时通话记录如下:(领事馆:以下简称领,父经理:以下简称父)
领:请问你是?
父:张某某
领:公司名称是什么?
父:某县河堤管理局
领:你担任什么职务?
父:股长
领:你女儿叫什么名字
父:(犹豫了一下)张某某
领:她的出生年月日?
父:(还是犹豫了一会)某某年某月某日
领:她}}j请日本的语言学校名称是什么?
父:不太清楚,好像是名古屋
(电话挂断了)
3.案例分析:
1、 由于张同学的父亲是公务员,放松了对电话调查的警惕程度,之前没有对料熟悉的掌握,所以接电话的时候很紧张
2、 特别是对于女儿的名字和出生日期是不可能说错的,张同学的父亲两次犹豫之后,连学生的所报的日本语言学校名称都没有说出来,这会使领事馆怀疑父亲的真实性,和支付能力的真实性
3、 不竹是什么样的单位,真实与否部一定要熟练掌握材料,做好接电话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