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yuhan426

我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话写的很好,当时保存了,可惜现在原文已经没有了:
今天国内发达的社交媒体,以及自媒体平台,依赖创作者以及产出者之间的互动这一点,比资本家依赖劳动者更深刻。
所有这些爱好者,无论是文史类的,还是DIY的,亦或者是计算机软件编程的。都是对今天中国社会以金钱和和权力为支柱的主流社会价值体系的反抗。
在这种群体的行为和行为方式里,隐约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大型社会实践的检验,更能看到:革命者不光擅长打碎一个旧世界,更擅长建设一个新世界。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人本身。而在今天的生命政治劳动现象里,一切生产劳动,最重要的产品并不是那些无法批量工业化生产的产品,而是参与生产劳动的人本身。
要想打破一个旧的、落后的价值体系,就必须先树立起来一个全新的、先进的价值体系。图吧垃圾佬,各种母婴群,各种DIY群,各种软件应用群,就是有意识无意识的通过这种劳动,并且将这些劳动的成果无私的分享给周围的人,建立起来了全新的、先进的价值体系。
于是在这些人的社会生活中,除了日常的权和钱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之外还存在了其他的价值体系,他们这些人的生活逻辑,立刻就变的立体了起来。而他们的生命的意义,又具备了其他更多元的意义。在现实的孤独境地之外,又重新建立起来了属于自己的灵魂栖居之地。
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群体和这种群体的行为,就是在日常生活里实践共产主义。真正的共产主义,很可能就是从这种致力于消灭信息差,共享非物质的劳动成功开始的。而这种非物质的劳动行为,在创造着可能是未来世界最有价值的劳动成果——知识——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全新的共产主义的劳动者。在这种集体的劳动行为里,还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的可能——充分的劳动、充分的共享、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简而言之,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形式。
虽然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社会,主要还是一种上下级的文化所统治的。而这种上下级文化还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被强制的应用于各种生活关系里。比如亲子关系,恋人关系。但是在各种“生命政治劳动”里,中国人开始体会到一种左右的文化关系。而这种“生命政治劳动”不仅仅是在个人各自的生活里面对的种种权力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压迫的消极的逃避,同时还是一种对今天权力和消费主义为主导的社会文化的积极的反抗。

以下为个人想法。

喜欢冷漠的原子化社会。
互联网原本是为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现在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无论网络是否开放,获取信息都是不对称的,这就会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PC426如果打算尝试为大家解决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就应该从拜托这个不对称开始(类似不用考虑现在大数据喜欢推什么)。
但正如原子化社会一样,趋于利益的或者说论坛价值观、发展将完全取之于参与者的我们,大家(只)会去看想看的(这没有错),创作者也会去迎合观众去进行创作(必然)。

以前我有更新日语学习类的帖子,虽然现在没有在做了。不过一直都有在三次元做教学(线下线上学习班类,辅导等),也将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将给那些新时代的年轻人,偶尔也放以下4さん的视频,和他们讲讲以前疯狂的日子。

逛论坛的时间少了,打字显得非常吃力,变得不喜欢向陌生人(论坛模式)讲述自己的事情,但心中的热情却丝毫不减。
喜欢一句歌词,介绍给大家作为结语。

正しさとは 自分のこと 強く信じることだ
所谓的正确 就是坚定地相信着自己
- 「進撃の巨人 The Final Season Part 2 Ending」より

    6 days later

    Eternal_Ys

    以社交网络为主的互联网,只会把同文同种相同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然后党同伐异,不是融合包容,而是分裂对立。
    过去的互联网是在分享,现在到处都是营销,说互联网已死,过去的互联网确实已经死了。

    8 days later

    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已经好多年.从伊豆到现在…

    8 days later

    终于再一次的看到各种有趣的观点和讨论了、在现今说话之前加上防扛声明的当下显的尤为珍贵、

    18 days later

    回来了,都回来了,但回不到之前了😟😟
    上次发帖还是16年,当时还对日本有着憧憬想要去那边想尽办法搞学历,考证。
    后来学历搞到了,日语证也考了,但去日本的想法已经没有了,碌碌无为6年间,期间成为社畜,拿着5K双休的工资,呆在自我认为的舒适圈内几年,现在也刚辞掉工作,在家里呆着找着下一份工作。
    日语只是考了N2,在想要不要考N1,明天开始报名(不一定抢得到名额),因为好久没有复习日语了,估计里面的知识也早就忘光了。
    看着4总的变化和经历,在看6年前的我和现在,好像没有什么改变。😞😞

    a month later

    我到现在才知道复活了,我火星了

    6 months later

    好久好久没回来了,居然真的复活了。
    时间过的太快了,一转眼也从中二高中生变成……硕士毕业之后的待业人了🤣

    关于大数据推送的问题,仅从技术上来说(暂时涉及心理、社会、政治和哲学),其实我认为是一个从“主动搜索信息”到“被动接受信息”的一个过程,或者说倒退。当代互联网最大的问题无非是垃圾信息的泛滥和信息茧房的形成,从而让用户沉溺在虚伪的认同感和党同伐异的快感中,而如果我们将时间拉回互联网建设的初期,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一个概念——”图书馆“。

    如果没有互联网,人类是如何存储大量信息和知识的呢?一个最经典的媒介就是书籍,而存放大量书籍并提供查询和阅读服务的机构就是图书馆。而如果我们回看早期互联网的构想就会发现,其实所谓的”网页“,一开始的设计思路就是”并不存储在本地主机硬盘上的文档“。也就是说,建设互联网的初衷之一,就是让一个计算机可以读取存储在其它计算机上的文档,从而构成一种分布式的信息存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主机都可以访问其他主机中的信息,从而做到高效的信息存储和交流。只是后来,人们发现用于存储信息供其他主机访问的机器可能需要更高的性能和更专门的功能/服务,所以才有了如今的客户端/服务器的区别。实际上所谓的服务器也是就是一个计算机嘛,只不过为了应对大量的访问请求和处理的需要,用作服务器的计算机和家用计算机之间的硬件和软件确实很不一样。

    截止到这个阶段,互联网其实也就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并且支持更快速的信息检索和查阅。由于分布式的缘故,通过设置对信息的冗余存储,互联网可以增强系统整体的鲁棒性,也就是在部分节点丢失的情况下重新恢复整个系统的信息的能力,这也是一开始美国国防部发展互联网这个新事物的最最开始的原因。那么,在这个阶段,人们是如何使用互联网的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通过类似于输入网址的方式(很多不同的网络连接方式本质上都是通过一个类似于”资源定位符“的东西来定位和访问的)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而这个过程,是一个极其主动的过程,它要求用户知道”信息在哪“。同样的,图书馆也是一样,传统的图书馆只是陈列了众多的书籍,读者需要自己走进对应的房间,在对应的书架上搜寻自己需要的书本。

    在图书馆和互联网的发展中,有一个技术是极其类似的,那就是检索系统。对于图书馆来说,由于可能存放了过多的书籍,导致读者无法快速定位,于是就发展出了“图书分类法”,而每个图书馆也会把不同类别的书和不同的阅览室/楼层绑定起来做一个表,这样读者就可以根据这些索引快速找到需要的书籍了。而互联网也是如此,在早期的时候,用户需要记住具体的网页节点在整个互联网域名树状结构中的位置,才能精确打开对应的网页/在线文档,而后来也出现了利用超链接的快速索引网页。用户可以像查看读书馆的引导指南一样,搜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且找到对应的超链接,一键进入想要的网页。直到搜索引擎的出现。

    搜索引擎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东西,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对用户屏蔽了那样一个全局的信息索引,仅仅向用户呈现了用户所关注的信息的相关内容。举个例子就是,当读者进入图书馆的时候,图书馆中没有任何关于楼层/阅览室的索引信息,读者只能去前台询问是否馆藏中有自己感兴趣的书,而前台服务人员则会通过内部的索引来帮助读者查询,并且仅仅告知读者查询的结果,而不会透露查询的过程。虽然搜索引擎依然提供了用户一个“主动查询信息”的机会,但是用户已经没有办法去在新的信息间“漫游”了,而我觉得这种“漫游”或许至关重要。

    想象一下,在久远的过去,一个古希腊贵族(不用下地干活也饿不死,有人养着没事就思考问题打发时间的那种)走进了城邦的学院或者神庙,他的目光被一列列的书卷/泥板所吸引。他发现了一摞摞关于航海贸易如何坑对方的记载,也发现了一摞摞关于宙斯如何到处留种的神话记载,又发现了一堆堆关于过去10年内的祭祀情况的记载。接下来他会怎么做?如果他家里曾经从商,他可能会一开始就翻阅关于海洋贸易的文献。但是就在他集中注意力阅读了一上午之后,他可能会觉得有点累,有点饿,于是他回去找吃的,然后“看点别的什么东西来调剂一下”。而这个“看 点 别 的 什 么 东 西 来 调 剂 一 下”的想法,正是拓宽这个贵族的眼界/知识储备/世界观的钥匙,也就是从这个微小的想法出发,他开始走出了曾经的“舒适区”。

    当人们漫游在书架之间的时候,人们是可以以一种近似随机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上的不同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相遇,而这些相遇是自己所不可控的,也就充满了未知和可能性。而如果出现了一个前台代理人/搜索引擎将这种全局的知识索引藏了起来,那么我相信,上文中的那个希腊贵族,不会想要去阅读海洋贸易以外的著作,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这间神庙里面除了海洋贸易以外的著作还有什么。除非……他让前台给他推荐一下其他的书籍……

    于是,事情就更糟糕了,大数据推荐算法出现了。在这里,前台可以向这个贵族推荐他最想看的希腊神话,也可以推荐关于街头巷尾的故事的记载,但是前台也可以故意隐瞒关于过去10年内的祭祀情况的记载。于是,信息被垄断了。更可怕的是,如果这个贵族觉得前台小哥推荐的很好,可能从此以后他都不会去主动询问他想看的书籍了,他会直接要求前台小哥给他推荐他想看的书,而这就是当代互联网的现状:人们甚至连搜索引擎也不愿意使用了,反正主页上可以得到自己想看的内容。

    于是……信息茧房出现了,回音壁出现了。人们变得越来越自我肯定,乃至最终变得极端。毕竟,推荐算法的底层原理,就是找到用户的倾向/偏好,然后去满足这种倾向/偏好,而这一切最终又加强了用户原有的倾向。最后,这种满足的螺旋就将人推向了极端。

    所以,就目前来讲,或许重回图书馆的古典时代,是一个可行的方案(甚至无需开发新的技术和工具)。我们应该重新将知识和信息的索引还给用户,我们应该在主页上呈现一个全局的信息索引以供用户漫游,并创造无数个用户和全新的知识、见解、观点、领域之间相遇的机会,从而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

    当然,从细节上来说,可能仅仅将索引放在主页上,依然不足以引起用户的好奇心,因为光看一个类型的标题(“水区”、“日记”、“分享”等等)可能无法让用户理解这里面到底是什么。所以,一等程度上的展现某个标题下的内容或许是必须的,用户需要通过对这个分区/类型的帖子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才会得出“是否要点进去看看”的结论。那么,这里的部分内容展示需要使用到“推荐算法”以来达到“最具代表性”的展示吗?我觉得还是不需要的,一个随机算法就够了,在每次用户刷新主页的时候在每个分区下随机抽取固定数量的帖子,我觉得就够了。毕竟,漫游的关键是随机性。

    不过,这种重回图书馆时代的方式,是比无法吸引到更多的用户。在推送为王的当下,还想要主动思考和主动搜寻信息的人本就不多。不过,或许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自救者,人恒救之。

    PS:有感而发打了很多字,内容没有经过二次校对,可能会有大量的笔误。感谢阅读~😝

      现在甚至有个很危险的状态,能否还能有能力主动获取信息会成为接下来存量博弈阶段中决定你是割别人的,还是你是被割的那群人,而且最近两年能感觉到你也很难把要被割的那群人拉回来了,他们会义无反顾的去跳坑,估计是推送算法已经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大脑,甘愿被割的那群人接下来还要面临和AI竞争的压力,看起来是有些残酷的

        guanyuhan426 感觉就是,一部分身处信息茧房而不自知的人,已经习惯于不用独立思考的大数据推荐环境了,这个时候去和他们说独立思考什么的他们还会觉得莫名其妙,可能已经形成思维定势了吧

          SkipM4 先自救吧,疯狂的时代保持持续的清醒已经很不容易了

          ALENAVENGER 其实那个时代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除了网易搜狐雅虎谷歌这种门户,也就是BBS了(捂脸)但那个时候BBS还有早年的贴吧都是好多好东西(说到贴吧,17年以前内容直接消失这个真的是国内互联网极重大恶性事件了,我认为产生的影响和意义不会亚于谷歌和油管被BAN)

            guanyuhan426 如果是别人的话我都是一律“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请一路走好”;如果是至亲之人,实在没办法也只能陪着一起跳火坑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而言。

            12 days later

            JackyMuyi 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历史对于文明的意义是重大的。记录是重要的,而失去记录,则是重蹈覆辙的前奏。一次次的失去记录,则是一次次重蹈覆辙的前奏。

            4 days later
            a month later

            哈哈, 差不多关注10年了.
            最真切的感觉就是各种流量的APP都划分成了一个个阵地, 每个阵地有各自的风向标, 十分可怕, 一旦沉迷一个就走到黑了

            13 days later

            我眼中的PC426 是以DIY起家,包含大量摄影,动漫,二次元文化等的交流社区。 我希望未来的PC426深耕技术内核的属性不要改,紧跟当今年轻群体的兴趣爱好不要改,论坛吐槽宣泄的特质不要改。同时内容审核是有必要的,确定审核标准(红线)是最重要的。一点浅见,祝好。

            a month later

            ALENAVENGER
            平台化以后,各平台相互封闭,平台化壁垒导致搜索有用的信息变得更麻烦。

            3 months later